搜索"写作的语言艺术"找到的小说 (P1)
《巴黎的盛宴》一书向读者描述了1900年至1930年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一大批艺术家在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的艺术创作与生活。他们集中居住在位于塞纳河两岸、面面相对的两座山丘――蒙马特尔和蒙巴那斯,他们改变着自己的生活,重新创造着艺术和艺术语言。作者以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带回到过去的塞纳河两岸。他们推开洗衣船和蜂箱屋的绘画作坊,目睹了毕加索、阿波利奈尔、马蒂斯、苏万、莫迪利阿尼等艺术大师充满灵感的创作。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才想像和创新,才使得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个个艺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佳心,女,三十六岁,高三(1)班班主任。邵天一,男,十七岁,高三(1)班优等生。刘畅,男,十八岁,高三(1)班转学生。他爱她,他也爱她,而她呢?隐秘而炽热的禁忌之恋,感情魔障吞噬着懵懂的青春和生命,终于,因爱疯狂,为爱失控。从《天浴》《少女小渔》到《金陵十三钗》《归来》(《陆犯焉识》),严歌苓的作品被一次次搬上大银幕。她的作品因题材丰富、情节动人、画面感强烈而受到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诸多大牌导演的青睐。她还参与诸多电影的编剧,如电影《梅兰芳》《危险关系》等均取得不错的票房佳绩,其中《天浴》荣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这些使严歌苓成为了大众眼中的“金牌编剧”。写作上严歌苓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她的《扶桑》被美国《洛杉矶时报》评为年度十大畅销书,《赴宴者》荣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的“小说金奖”,美国《时代》杂志给予整版介绍,英国BBC广播作为“睡前一本书”整篇朗读。此外《小姨多鹤》也收录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严歌苓的人生经历是则传奇。从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获得写作MFA学位,再到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现跟丈夫女儿一起旅居德国,过着恬淡的写字生活。而今,严歌苓携最新长篇小说《老师好美》 盛大“归来”。新书讲述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禁忌之恋。三十六岁单身离异的女班主任,与两位花样少年跨越年龄鸿沟,他们那“不能说的”情感纠葛碰撞,擦出危险火花。一场不伦之恋反噬着纯真懵懂的青春和生命,深陷爱情囹圄的女人多么糊涂与盲目,而为爱疯狂的男孩又是怎样的绝望与凶残?畸形情网缠住三个人,每个人都懵懂而炽烈地寻找感情,却又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老师好美》是严歌苓继《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后又一巅峰力作,她以其一贯细腻激情的笔触,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讲述校园中隐秘而炽烈的不伦之恋,揭开女性感情朦胧的面纱,描绘情欲背后女性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带你体验女人另类而危险的美。《老师好美》也是严歌苓将目光首次聚焦中学校园,为写本书,她专程去学校体验校园生活,以期给读者呈现最真切、最生动、最鲜活的故事面貌,这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名家评论: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陈晓明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著名评论家雷达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著名作家梁晓声严歌苓为人物设计了基调,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志,走了自己的路,这种未知是阅读中最有魅力的。——著名评论家贺绍俊严歌苓的文字美得像诗,在她笔下,无论是食物或水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了生命。她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故事是绝佳的组合。——Boey Ping Ping她的小说是含情脉脉的,又是笔墨张扬的。她的小说中潜在或是隐形的一个关于自由的概念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个人自由。——陈凯歌我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严歌苓我希望把我感动的东西放在我的文字里,有着女性的体温,有着皮肤的质感。——严歌苓
冯骥才说,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而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冯骥才偶然作书,全凭感悟。冯骥才的字是作家的字,文人的字。冯骥才是个大才,以一支笔,驰骋文坛,享誉四海;以一支画笔,横涂竖抹,在绘画艺术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冯骥才散文》作者是冯骥才。冯骥才说,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而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冯骥才偶然作书,全凭感悟。冯骥才的字是作家的字,文人的字。冯骥才是个大才,以一支笔,驰骋文坛,享誉四海;以一支画笔,横涂竖抹,在绘画艺术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日军铁蹄在中国疯狂扩张,昔日冒险家的乐园——上海也难逃噩运,纸醉金迷的光环下难掩人心惶惶。富家少年王沐天,仇恨乱世的不平,厌恶家人的市侩,也懊恼自己的无作为。一个突然出现的女子改变了这一切。南洋女子桑霞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并以探访姑母的名义住进王 家。桑霞身上充满了那个时代女孩子截然不同的鲜艳和明朗,在王沐天的世界中点燃了一把新奇的火焰。为重建中央飞机制造厂,留美归来的航天学博士洪望楠回到上海,在中统特务、日本间谍、上海青帮之间游刃有余的他,却对桑霞一见钟情。……《毕业歌》是严歌苓最新作品,新作中严歌苓突破了以往那种“为爱受苦,为情痴迷,又为现实所虐”的感情模式。“毕业歌”不仅点燃了几个年轻人的革命热情,更点燃了他们敢爱敢恨的青春激情,他们跨越了理想与现实中的各种约束,演绎了一段独具青春印记的激情岁月。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著名作家梁晓声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 ——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陈晓明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著名评论家雷达严歌苓为人物设计了基调,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志,走了自己的路,这种未知是阅读中最有魅力的。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
《一个人的战争》作者是林白。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躯体与欲望的写作引起爆炸性的轰动和极具震撼力的效果。她在艺术上的卓越的勇气,她的奇妙的女性语言生成方式,她所表现出来的女人对性的另一种不为人知更不能为人所道的隐秘经验。从对性感及其性感区域的精确描摹,来阐述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这肯定是一本最独特的《一个人的战争》,最精美、最完整、最让人感叹。愿一切与此书有缘分的人与它相遇。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 保罗·奥斯特 / 传记
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省思。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清点已故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桩近六十年前的凶杀谜案,由此揭示了父亲难以捉摸的性格的秘密,从琐碎的遗迹和片断式的回忆,重构了那个总是缺席的人。第二部分《记忆之书》,视角与风格陡然一变,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反思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通过十三段“记忆之书”,彼此相联的往日事件,在诸多文学作品的互文间,对孤独、偶然、父性,甚至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和评论,将讲述的故事变成了对于写作者自我意识的反思。《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艺术宣告,也是他创作的基石,所有故事的原点。
千呼万唤的李海鹏首部专栏集,中国当下最好的专栏作家之一。这些小文章来自著名新闻人和评论人李海鹏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上的专栏集结。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时评和杂文。语言睿智幽默、见解险直犀利,让民众听到一种最清醒有力的声音。它们的略微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有一种声音,发出声音的家伙还算机灵,幼稚又天真,有着执拗的主心骨,觉察了生活 的荒诞,养成了滑稽和嘲讽的态度。他是个嘴巴里含了一颗糖,就敢于嘲笑世界的家伙。除了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之外,简直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尊重,倘若有人胆敢冒犯这四样,他却要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李海鹏的身份并不是作为《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记,或者《第一财经周刊》的专栏名家,或者《GQ》的专题总监而被大家记住的,他被人尊敬和认识,是因为他近乎天真的对自由的执着,对伟大社会成形的关注及焦心。抽丝剥茧的分析,吹毛断发的文字,掷地成声的观点,恣肆放达的叙述,这些都注满了李海鹏的所有文章,其间到处安放着才情、思想、和对自由美好世界的向往,以至于除此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了。图书品牌:磨铁——文治图书请海鹏写专栏是《第一财经周刊》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怯于表达,海鹏有勇气;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不够准确,海鹏对语言和逻辑的把握让他的文字充满力量;最关键的是,海鹏的优雅和从容,于是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的文字。——伊险峰 《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海鹏把第一篇专栏《台风》给我时,不确定地说不知道是不是GQ要的。至今我都很感谢他,那篇专栏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回望内心的写作,感受到他手指触及真理核心时的极度快感,那声音好古怪。我想,这些细碎、微妙、不经意又很本质的描述,才是生命最原本的光辉啊。——王锋 《智族GQ》编辑总监在世界到处是光的今天,我们缺少另一种光。李海鹏的书像一颗小钻石,清醒、隐蔽,光芒四射。——马莉 诗人、画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无论作为记者还是专栏作家,李海鹏都长于发现无所不在的荒诞,但他文字的底色是悲悯,悲民生之多艰,悲世人昏庸而不自知。因此他刻薄、幽默、不羁却温热。汉语被他如此高妙自如地运用,像一个狡黠而骄傲的小男孩把玩他心爱的弹弓。——杨瑞春 《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在路上》为垮掉的一代代言人凯鲁亚克代表作。五十年来畅销不衰,仅在美国已售出350万册,现在每年还以11万册到13万册持续增长,翻译成25种语言。《在路上》是 一本堪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齐名的书。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就是在现今,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巴勒斯的长篇小说《裸露的午餐》也仍旧拥有大量读者。从生活方式到叙述方式,这些嬉皮士文学经典现今正为当代中国新生代作者引为范本。《在路上》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同时,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书中又展现了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在路上》在国内曾有过多个版本,1980年代末在中国出版时,曾在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广泛共鸣。此前得到授权的是漓江出版社,其原先译本先后印行十余次,累计销量近二十万。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通过版权代理机构协商,取得《在路上》中文版独家翻译出版权利,邀请著名翻译家王永年先生鼎力襄助,于2006年11月推出全新完整译本。【译者简介】王永年(1927—),浙江定海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从五十年代起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译作《耶路撒冷的解放》、《十日谈》、《欧·亨利小说全集》、《伊甸之东》和《在路上》,皆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世界名著。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 舒玉杰 / 杂文
这部《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是近年来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书在写作、出版过程中,在全国茶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许多茶叶公司、茶厂(场)、茶叶研究所和有关单位的茶学专家、学者的热诚欢迎和鼎力相助。这部书的鲜明特色是,尽可能地把古今名贤、专家学者对中国茶学史、茶文化史和茶叶科学的精髓之见;把伟大祖国锦绣山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胜迹都融会于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之中,以祖国四千多年光辉夺目的茶文化史——尤其是茶圣陆羽和其独具科学文化影响力的三卷《茶经》为经线,以今古名茶、名人、名器、名典、名泉、名诗、名联为纬线,熔七名于一炉,汇成五十多万字的中华茶文化大观。这是一部内蕴丰富,史料翔实;注释详尽,经纬秩然;品味高雅,语言清新;分则有序,合为经纶;雅俗共赏,少长咸宜;颇具创意的普及茶学知识与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科普性读物。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而且还具有茶学艺术的文献价值。更值得一书的是,作者已年近古稀,在出版界离休后,十分珍惜桑榆未晚的宝贵时光,愿把党和国家对其多年精心培育所集累的文化知识,趁体健神清之时,汇集起来,溶入书中,奉还给社会和人民。作者这种珍重皓首人生,勤奋耕耘,对中华茶文化事业的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衷心预祝作者以其数年心血与精力所书成的这部《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受到广大读者、海外广大侨胞与中外茶文化界同仁的青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茗饮文化生活中的益书良友,期望这部书在北京出版社的真诚合作下,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家扬1995年5月12日于北京民族饭店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传记 外国
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对我国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传遍了世界各地。她一生共创作了八十多部长篇小说,一百多个短篇,十七部剧作。她的作品被译成一百零三种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六一年的报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个国家出售。据有人在一九七六年她去世后不久统计,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销售达四亿册。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销售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圣经》。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优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上映,颇受欢迎。她的由小说改编的《捕鼠器》一剧连续上演多年,经久不衰。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在英美等国连续数年被列为畅销书作者榜首。一九七一年,因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英国女皇授予她大英帝国阿加莎夫人的称号。她的作品有不少被译介到我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欢迎。阿加莎·克里斯蒂生长在英国,曾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美好的童年。她的父亲是一位开朗而随和的绅士。母亲聪敏、睿智,对于子女的教育具有独到的见解。当小阿加莎到了入学的年龄时,她没有把女儿送入学校,而是让她在家里接受早期的启蒙教育。这个老实听话,能完全依靠童心中丰富的想象自娱的小姑娘,在母亲的鼓励下,像姐姐那样开始写作诗歌和短篇小说,排演一些短剧。她之所以最终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是与家庭的文学熏陶分不开的,而选择侦探小说的创作更离不开她姐姐的启迪。姐姐麦琪在克里斯蒂幼年时代就给她讲述了福尔摩斯侦探故事。她的母亲也经常给她朗读文学名著。家里丰富的藏书将她引人文学这座富丽迷人的宫殿,使她常常留连忘返。姐姐曾对小克里斯蒂抱怨说:侦探小说大多拙劣不堪,读了开头部分就能让人猜出故事的结尾、找出罪犯。这一抱怨竟被小克里斯蒂看作是一种挑战,深置于心底。她立志将来一定写出情节曲折,故事动人、扣人心弦的侦探故事。自一八四一年爱伦·坡首创第一篇侦探小说《矛格街凶杀案》之后,经科林斯的《月亮宝石》到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直至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时期,西方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的黄金时代。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章法一般比较严谨,擅长于用多层次叙述手法设置悬念,穿插故事,复杂多变,并以叙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分析犯罪心理,格调较高。施咸荣同志曾评价说:克里斯蒂的作品有世界影响,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除侦探小说之外,克里斯蒂还写了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浪漫小说,署名为玛丽·韦斯特马考特。《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一书动笔于一九五零年,直到十五年后,作家七十五岁时才完成。在这部自传中,阿加莎·克里斯蒂以轻松、愉快和夹携幽默的笔触,生动而真实地描述了自己的一生。尽管书中回避了作者生活中的某个较重要的片断——如一九六二年十二月间的突然出走,失踪了十天,但总的来说,此书是克里斯蒂那快乐而又艰难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它不仅叙述了作者本人的丰富经历,而且还透过一个普通人的双眼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这动荡不安的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侧面。克里斯蒂云游四方,这不仅丰富了她个人的阅历,也充实了她的创作素材,使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多发生在旅途中。在她的自传中,克里斯蒂生动的描绘出世界各地的异域风光和民俗人情。书中有她生活中经历的坎坷,也有她从事创作的甘苦,更有她为自己的理想而追求中的磨难。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读起来兴味盎然。为了使我国广大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作家克里斯蒂本人,满足那些喜爱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读者们的好奇心,给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们提供更多更详实的材料,我们翻译了这部自传。如果它能使广大读者有所获益,我们将感到由衷地高兴和慰藉。由于此书写作旷日持久,加之篇幅较长,许多地方难免流于细碎繁琐。译者本着紧扣作家一生阅历及其创作生涯的主线的原则,对书中我们认为重复冗赘或无关紧要之处,做了必要的删节。译者限于水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乞望读者不吝指教。
(第1/1页)
推荐阅读